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铁路系统统计人员持证上岗管理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7 19:18:35  浏览:898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铁路系统统计人员持证上岗管理办法

铁道部 国家统计局


铁路系统统计人员持证上岗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铁路统计人员管理,提高统计队伍整体素质和统计工作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反对和制止在统计上弄虚作假的通知》(中办发〔1998〕7号),以及国家统计局《统计人员持证上岗暂行规定》(国统字〔1998〕230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依据《统计法》规定,统计人员应具备执行统计任务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实行持证上岗。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铁路行业(含国家铁路、合资铁路、地方铁路、专用铁路),包括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统计人员。
第四条 取得统计上岗证书的基本条件:
1.遵守国家统计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2.坚持实事求是,恪守职业道德;
3.具备一定的统计专业知识和技能;
4.热爱统计工作,有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
第五条 统计人员持证上岗情况,作为统计法规检查的内容之一。在本办法实施一年后,对未执行持证上岗规定的单位和人员,视为违反统计法规,由统计执法检查部门依法查处。

第二章 证书管理
第六条 铁路统计上岗证书按国家统计局推荐的式样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进行颁发和管理。
铁道部统计中心负责全路统计上岗证书的统一印发和管理,同时具体组织实施部在京直属单位、部属各院校统计上岗证书的颁发和管理。
铁路局、部属总公司统计主管部门在人事部门配合下,具体组织实施本系统、本单位统计上岗证书的颁发和管理。
国家资本控股(或实质上拥有控股权)的合资铁路及其他公司制企业的统计上岗证书,由行使控股权的部属企业负责组织实施。
非国家资本控股的合资铁路、地方铁路和专用铁路的统计上岗证书按地方统计部门的办法实施。
第七条 铁路局、部属总公司、行使控股权的部属企业发证部门必须严格管理,不得下放统计上岗证书管理权限和放松颁发条件。
第八条 现在统计岗位已取得统计中专以上(含中专)学历的人员经发证部门审定,可为其颁发统计上岗证书;经评审或考试已取得统计员(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人员,经用人单位考核能够胜任统计岗位工作的,并经发证部门审定,可直接为其颁发统计上岗证书。办理时,均应提交有效证明件。
第九条 申办统计上岗证书应由所在单位填写《铁路统计证申请表》(附表1),经上级统计主管部门审核后,送有关发证部门办理。
第十条 发证部门应对责任范围内统计持证上岗的基本情况建立业务档案,建立健全统计人才管理信息数据库。
第十一条 已获得《统计基础知识培训合格证书》者,可换发统计上岗证书。
第十二条 统计人员离开统计工作岗位时,所持统计上岗证书予以收回,今后再从事统计工作时,按规定向所在发证部门办理注册上岗手续。
第十三条 持统计上岗证书人员,在统计工作中严重违反《统计法》,有虚报、瞒报、伪造、篡改统计资料行为的,受到行政记过以上处分的(含记过处分),发证机关应收回或注销其统计上岗证书。

第三章 培训、考试
第十四条 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实行培训考试制度。在统计岗位工作,不符合本办法第八条规定的人员,一律进行持证上岗培训。经考试、考核合格后,方可颁发统计上岗证书。
第十五条 铁路统计人员上岗培训由发证单位具体组织实施。上岗培训采取个人自学和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总课时规定为180学时。培训的科目为:国家统计局编写的《统计法基础知识》、《统计基础知识和统计实务》和铁道部编写的《铁路统计规章》。
第十六条 统计上岗证书考试,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国家统计局组织考试命题,铁道部统计中心统一组织,各实施单位负责实施。
第十七条 统计人员必须具有计算机运用知识,以适应统计手段现代化需要。其考试考核具体内容在培训计划中安排。

第四章 注册、年检
第十八条 统计上岗证书实行注册登记和年检考核制度。铁路系统统计上岗证书的注册登记、年检和个人业务档案管理工作由发证部门负责。
第十九条 取得统计上岗证书的人员,被聘(任)用从事统计工作后,应由所在单位填写《铁路统计证注册登记表》(附表2),在三个月内到发证部门办理注册登记手续,注册后的持证人员作为统计人员管理,未经注册登记的统计上岗证书,不予办理年检。
第二十条 全路统计证的年检工作每两年进行一次。年检时,所在单位按统计人员情况填写《铁路统计证年检表》(附表3),并经本单位统计、人事部门签章和上级统计主管部门审核后送发证部门进行年检。发证部门审核无误后,在统计上岗证书相应年份备注栏加盖验讫印章和日期,退回持证人。未经发证部门注册登记的人员,不得填写统计报表。否则,按统计违规查处。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铁道部、国家统计局负责解释。
附表1
铁路统计证申请表
------------------------------------------------------------------
| 姓 名 | | 所在单位 | |
|------------|------------|------------|--------------------|
| 性 别 | | 出生年月 | |
|------------|------------|------------|--------------------|
| 文化程度 | | 身份证号 | |
|------------|------------|------------|--------------------|
| 专业资格 | | 专业职务 | |
|------------|------------|------------|--------------------|
| 行政职务 | | 上岗证号 | |
|--------------------------------------------------------------|
| |统计基础知识| |统计法基础知识| |
|考试成绩| | | | |
| |和统计实务 | |与铁路统计规章| |
|--------------------------------------------------------------|
| 本人申请 | |
|------------|------------------------------------------------|
| 所在单位 | |
| 意 见 | |
|------------|------------------------------------------------|
| 主管部门 | |
| 审核意见 | |
|------------|------------------------------------------------|
|发证机关签章| |
------------------------------------------------------------------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附表2
铁路统计证注册登记表
------------------------------------------------------------------
| 姓 名 | | 所在单位 | |
|------------|--------------|------------|------------------|
| 专业职务 | | 行政职务 | |
|------------|--------------|------------|------------------|
| 统计证号 | | 发证日期 | |
|------------|------------------------------------------------|
| 身份证号 | |
|------------|------------------------------------------------|
|参加工作时间| 年 月 |
|------------|------------------------------------------------|
| 参加统计 | |
| 工作时间 | 年 月 |
|------------|------------------------------------------------|
|学历及专业 | |
|变动情况: | |
|--------------------------------------------------------------|
|所在单位签章: |上级主管部门签章: |
| | |
| | |
|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
|发证机关签章: |备注: |
| | |
| | |
|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附表3
铁路统计证年检表
年度---- 年度
------------------------------------------------------------------
| 姓名 | |所在单位| |统计证号| |
|--------------|----------------------------------------------|
| 学历变动 | |
| 情况 | |
|--------------|----------------------------------------------|
| 专业职务评 | |
|审(考试)及聘| |
| 用(任)情况| |
|--------------|----------------------------------------------|
| 工作业绩 | |
|--------------|----------------------------------------------|
| 论文论著 | |
|--------------|----------------------------------------------|
|奖励或处分 | |
|--------------|----------------------------------------------|
| 业务培训 | |
|--------------|----------------------------------------------|
| 岗位变动 | |
|--------------------------------------------------------------|
|所在单位统计部门签章: |所在单位人事部门签章: |
| | |
| | |
| 年 月 日 | 年 月 日 |
|--------------------------------|----------------------------|
|上级统计主管部门签章: |发证机关签章: |
| | |
| | |
| 年 月 日 | 年 月 日 |
------------------------------------------------------------------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深圳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处理宝安龙岗两区城市化土地遗留问题的若干规定的通知

广东省深圳市人民政府


深圳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处理宝安龙岗两区城市化土地遗留问题的若干规定的通知
(2006年6月5日)

深府〔2006〕95号

  《关于处理宝安龙岗两区城市化土地遗留问题的若干规定》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关于处理宝安龙岗两区城市化土地遗留问题的若干规定

   第一条 为妥善解决宝安、龙岗两区(以下简称两区)城市化过程中涉及的土地遗留问题,本着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两区城市化过程中涉及的土地遗留问题,包括:
  (一)以市、区政府会议纪要形式或已由国土部门签订征地、拆迁补偿协议确定的应予返还和安置但尚未安排的用地。
  (二)以原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会议纪要形式或原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以补偿协议方式同意给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但尚未落实的用地。
  (三)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擅自转让未建的用地。
  (四)按规定已办理复工手续的工业类、公共配套类临时建筑的用地。
  第三条 处理两区城市化土地遗留问题,应遵循国家关于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原则,本着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原则,切实加强土地管理,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第四条 市、区政府以会议纪要形式或已由国土部门签订征地、拆迁补偿协议确定的征地返还用地和拆迁安置用地,按下列原则处理:
  (一)市、区政府经审议并形成会议纪要应予安排的用地,在符合规划和土地政策的前提下,由区政府协调规划、国土部门根据具体项目重新核定用地规模。核定用地规模时应严格把握标准。需安排的用地,不得在两区原市政府统征地和本次城市化转地范围内的土地上安排解决。
  (二)国土部门签订征地、拆迁补偿协议确定的征地返还用地和拆迁安置用地,涉及用地已落实但尚未办结相关手续的,继续按程序办理相关手续;涉及用地尚未落实的,不得在两区原市政府统征地和本次城市化转地范围内的土地上安排解决。
  (三)属经营性用地的,须报市政府审批。
  第五条 国土部门与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了征地补偿协议,但政府尚未支付征地补偿费用,土地尚未收回的,可协商解除协议关系;符合市政府《关于印发〈深圳市宝安龙岗两区城市化土地管理办法〉的通知》(深府〔2004〕102号,以下简称102号文件)规定的,按规定执行。
  第六条 原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受区政府委托,以会议纪要和补偿协议方式同意给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用地,按下列原则处理:
  (一)属工业用地和公共设施配套用地尚未落实的,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工业用地由区政府在原镇(街道)辖区已建的工商用地内予以安排;公共设施配套用地由区政府在原镇(街道)辖区已建成区零星空地内予以安排。
  (二)属经营性用地的,不予安排。
  第七条 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擅自转让土地,按下列原则处理:
  (一)双方所签土地买卖合同或协议无效,擅自转让土地双方按“退地还钱”方式自行解除土地买卖合同或协议。因合同或协议无效所产生的法律后果,由双方自行解决。
  (二)符合102号文件规定,属于转地适当补偿范围的,按原土地用途并结合现状给予适当补偿。但本规定第八条涉及情形不再予以适当补偿。
  (三)符合规划的工业用地,有项目的,可按正常程序报批。
  区政府应制止并依法处理在上述土地上进行非法抢建的行为。擅自转让土地情节严重的,按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理。
  第八条 符合原村民居住用地政策的未建宅基地,符合规划的,按相关政策规定办理手续,地块相邻的应予统建。
  不符合原村民居住用地政策的未建宅基地,一律不得违法建设。规划为经营性用地的,按计划以招标、挂牌、拍卖方式出让,不占用年度土地供应计划指标,土地收益归政府;对于规划为绿地、文体配套设施的,由政府按照绿地200元/m2(占地面积)、文体设施300元/m2(占地面积)的标准,给予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补助,并组织实施。所需补助费用由政府在转地资金中列支。
  第九条 区政府组织划定非农建设用地时,有非农建设用地指标的,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应优先在按规定已复工的工业类、公共配套类临时建筑所占用地中划定,并抵扣非农建设用地指标。完善用地手续后,退还复工保证金。已划定的非农建设用地不符合本条规定的,由区政府组织相关部门重新划定。
  除前款规定外,按规定已复工的工业类、公共配套类临时建筑,符合规划的,在办理相关报建手续、按照公告基准地价标准补交全额地价后,完善用地手续。
  自本规定发布之日起,不再办理复工手续。
  第十条 两区城市化土地遗留问题的处理要求:
  (一)两区政府应根据本规定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并报市城市化转地和融资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后实施。
  (二)在处理城市化土地遗留问题过程中,两区应相互协调,保持政策的一致性。
  (三)市国土、规划等相关职能部门应积极配合两区政府妥善解决城市化土地遗留问题。
  (四)实行政府储备土地的统一管理,城市化土地遗留问题的处理应与土地储备管理工作同步进行。
  (五)市、区监察部门应加强对两区城市化土地遗留问题处理过程的监督,确保两区城市化土地遗留问题处理严格按本规定执行。
  (六)两区政府应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土地遗留问题处理工作,并于本规定发布之日起一年内完成。
  第十一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一年内有效。

营口市行政执法投诉暂行办法

辽宁省营口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营口市行政执法投诉暂行办法》的通知

营口开发区管委会,营口高新区管委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营口市行政执法投诉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〇四年九月六日
营口市行政执法投诉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对全市行政执法活动的监督,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辽宁省行政执法监督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执法人员在实施行政执法活动中侵犯其合法权益的行为,均可依照本办法向具有行政管辖权的县级以上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法制机构投诉。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条 市、市(县)、区人民政府和市政府所属行政执法部门应当在本级政府和执法部门法制机构内部建立行政执法投诉机构,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投诉的行政执法案件。
   第四条 受理和处理行政执法投诉案件应当坚持便民、高效和有错必纠的原则。
   第五条 任何行政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不得对投诉人进行打击报复。
   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行政执法投诉干扰或阻挠行政执法机关的正常执法活动。
   第七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行政执法机关或行政执法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可以通过投诉电话、书信、来访等方式向有管辖权的政府法制机构投诉。
   (一)不依法履行法定职责的;
   (二)违法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
   (三)违法实施行政许可的;
   (四)违法实施行政收费的;
   (五)违法实施行政处罚的;
   (六)违法实施行政裁决的;
   (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以投诉的其他违法行为。
   第八条 对不属于本办法规定范围的投诉,受理投诉的政府法制机构应当告知投诉人的其他诉权。
   第九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市(县)、区人民政府和市政府各行政执法部门有本办法第七条规定行为之一的,向市人民政府法制机构投诉。
   第十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有本办法第七条规定行为之一的,向市(县)、区人民政府法制机构投诉。
   第十一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市人民政府所属行政执法部门的直属单位和派出机构有本办法第七条规定行为之一的,向其主管部门的法制机构投诉。
   第十二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市(县)、区人民政府所属部门有本办法第七条规定行为之一的,可向市(县)、区人民政府法制机构投诉,也可向市人民政府所属有关行政执法部门的法制机构投诉。
   第十三条 对省和国家直属的行政执法部门或机构有本办法第七条规定行为之一的,按行政执法属地监督和便民的原则,可向同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投诉。
   第十四条 接到投诉的各级政府法制机构应当先行受理,对不属于本级办理的投诉案件应及时移交给有管辖权的法制机构处理。
   第十五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投诉属于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受理范围的,按下列规定办理:
   (一)未经过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的行政执法投诉,可予受理。
   (二)尚在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期限内的,应当告知投诉人按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程序解决。投诉人表示放弃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权利坚持投诉的,可予受理。
   (三)已进入行政复议或本行政诉讼程序,当事人又投诉的,不予受理,可向当事人说明情况。
   (四)当事人对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的处理结果不服要求投诉的,不予受理,应告知投诉人按照起诉、上诉或申诉的程序解决。
   第十六条 各级政府法制机构办理行政执法投诉案件的期限为15天。情况复杂需要延长时间的,经同级政府法制机构负责人批准可适当延长,但最长不超过30天。
   行政执法投诉案件办结后,应在7日内将办理结果告之投诉人。
   第十七条 行政执法投诉案办理时,应当责成两名以上人员调查取证,询问投诉人。办理过程中可向有关行政机关调阅案卷,询问执法人员,了解案情,有关机关和执法人应予配合。
   第十八条 各级政府法制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行政执法投诉的各项工作制度。
   下级行政执法投诉案件的受理和处理情况每半年向上级法制机构报告一次工作。
   第十九条 各级政府法制机构对投诉反映的情况经调查属实的,按《辽宁省行政执法监督规定》予以纠正。并按照《营口市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的规定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
   经调查,投诉所反映的情况不属实,应向投诉人说明情况并做好解释工作。
   第二十条 对在行政执法投诉办案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法制机构和工作人员,市及市(县)、区两级人民政府应当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一条 行政执法机关和行政执法人员干扰或阻碍办理行政执法投诉的,由市及市(县)、区两级人民政府依法追究执法部门或机构负责人及执法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第二十二条 政府法制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投诉工作疏于职守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其行政责任。
   第二十三条 行政执法机关或行政执法人员对投诉人进行打击报复的,由市、市(县)、区人民政府依法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
   第二十四条 以投诉为名干扰或阻挠行政执法机关正常工作秩序的,由公安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五条 国家和省对行政执法投诉及处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由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