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交通部关于发布《内河航运工程合资项目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9 10:09:40  浏览:977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交通部关于发布《内河航运工程合资项目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交通部


交通部关于发布《内河航运工程合资项目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1990年7月9日,交通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局),部属及双重领导有关交通企事业单位:
为加强内河航运工程合资项目建设的管理,现发布《内河航运工程合资项目建设管理办法》,自一九九0年八月一日起施行。

内河航运工程合资项目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内河航运工程合资项目建设的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内河航运工程合资项目分为两类:
(一)第一类系指计划任务书由国家计委或交通部批准,资金来源以中央安排为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担部分投资的项目;
(二)第二类系指计划任务书由国家计委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主管部门批准,资金来源以地方安排为主,中央分担部分投资的项目。
第三条 内河航运工程合资项目建设应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根据批准的计划任务书进行初步设计;
(二)根据批准的初步设计进行施工图设计;
(三)有关合资部门、单位签订投资分摊、投资包干合同;
(四)组织招标、评标和定标工作;
(五)提出申请开工报告;
(六)项目实施及施工监理;
(七)项目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做出总结。

第二章 初步设计阶段管理
第四条 初步设计文件应按下列规定报送:
(一)第一类项目初步设计文件应报送交通部一式四份,文件包括:
1.设计说明书(包括主要设计参数、主要计算成果等,并附批准的计划任务书,征用土地、供水、供电、环境保护等有关协议书或意向书复印件);
2.设计图纸;
3.材料设备表;
4.工程数量表;
5.工程概算及三材用量。
(二)第二类项目初步设计文件抄报交通部一式二份,抄报文件参照本条(一)项要求办理,但图纸、表格部分只需报送总图、总表。
第五条 初步设计按下列规定审批:
(一)第一类项目初步设计由交通部负责会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主管部门审批;
(二)第二类项目初步设计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负责审批,审批前应征求交通部意见,审批后,审批文件应报交通部备案。
第六条 初步设计如需改变内容时,需经原批准单位审定同意后才能修改。
第七条 资金分摊按下列规定执行:
(一)第一类项目资金安排,按批准的计划任务书中有关资金分摊意见执行;
(二)第二类项目,由交通厅(局)根据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部门批准的计划任务书和初步设计向交通部申报列项和合资资金。具体办法按交通部(85)交计字1846号《关于补助地方交通建设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执行。

第三章 施工图设计阶段管理
第八条 根据批准的初步设计进行施工图设计。第一类项目的施工图设计由建设单位审批,第二类项目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办理。
第九条 施工图设计不得改变已批准的初步设计建设标准和规模,工程预算不得超过已批准的概算。

第四章 实施阶段管理
第十条 建设项目实行投资包干责任制,具体办法按一九八四年国家计委、城建部、劳动人事部、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计基〔1984〕2008号《基本建设项目投资包干责任制办法》执行。
第十一条 建设项目应实行招标、投标承包制。具体办法按一九九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令第12号《水运工程施工招标投标管理办法》执行。
第十二条 根据已批准的施工图设计进行施工。
第十三条 根据正式下达的年度投资计划编制本年度施工计划,经有关主管部门审定后抄报交通部一式二份。
第十四条 项目开工前,第一类项目的建设单位应向交通部;第二类项目的建设单位应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主管部门提交申请开工报告,待批准后方可开工。
第十五条 施工中应严格实行施工监理制度,加强质量监督,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
第十六条 项目实施安排应严格按主管部门下达的年度计划执行。如遇特殊情况需作变更时,必须预先报有关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七条 项目主管单位应将实施情况和进度报表(交统基8、9表)按交通部规定上报。

第五章 竣 工 验 收
第十八条 项目竣工后,第一类项目由交通部;第二类项目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主管部门组织验收。并将竣工报告、验收文件报送交通部一式二份,文件包括:
(一)竣工报告;
(二)工程决算;
(三)施工验收证书。(附后)
第十九条 项目投产运营一年后,有关主管部门应提出使用情况报告,并抄报交通部一份。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交通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一九九0年八月一日起施行。
附件 竣工验收证书
××工程验收小组
年 月 日
------------------------------------------------------------------------------
|工程名称| |
|--------|----------------------------------------------------------------|
|工程地点| |
|--------|----------------------------------------------------------------|
|建设依据| |
|--------|----------------------------------------------------------------|
|开工日期| |竣工日期| |
|--------|----------------------------|--------|------------------------|
|工程概算| |工程决算| |
|--------|----------------------------------------------------------------|
| | |
|工程建设| |
| | |
|主要内容| |
| | |
|--------|----------------------------------------------------------------|
| | |
|建设完成| |
|情况说明| |
| | |
|--------|----------------------------------------------------------------|
| | |
| 质 量| |
| 评 定| |
| | |
|--------|----------------------------------------------------------------|
|验收鉴定| |
|意 见| |
| | |
------------------------------------------------------------------------------
------------------------------------------------------------------------------
| 工 程 交 接 单 位 | 签 字 |
| | |
|----------------------------------------------------------|--------------|
| | | |
| 建设单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设计单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使用单位 | | |
| | | |
| | | |
------------------------------------------------------------------------------
× × × 工 程 验 收 小 组
------------------------------------------------------------------------------
| 成 员 | 姓 名 | 单 位 | 职 务 | 签 发 |
| | | | | |
|----------|----------|----------------|----------|--------------------|
| 组 长 | | | | |
|----------|----------|----------------|----------|--------------------|
| 副组长 | | | | |
|----------|----------|----------------|----------|--------------------|
| 副组长 | | | | |
|----------|----------|----------------|----------|--------------------|
| 组 员 | | | | |
|----------|----------|----------------|----------|--------------------|
| 组 员 | | | | |
|----------|----------|----------------|----------|--------------------|
| 组 员 | | | | |
|----------|----------|----------------|----------|--------------------|
| 组 员 | | | | |
|----------|----------|----------------|----------|--------------------|
| 组 员 | | | | |
|----------|----------|----------------|----------|--------------------|
| 组 员 | | | | |
|----------|----------|----------------|----------|--------------------|
| 组 员 | | | | |
------------------------------------------------------------------------------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做好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检工作的通知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做好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检工作的通知
国家税务总局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为认真贯彻执行《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关于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联合年检的通知》(〔1996〕外经贸资发第773号,以下简称通知),切实做好外商投资企业税务情况年检,现就税务部门
参加联合年检工作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根据通知要求,自1997年起,对外商投资企业税务登记证的验证工作统一列为联合年检内容,由各地税务部门按通知要求统一进行,不再另行安排。但对外商投资企业进行的其他税收检查,不属联合年检范畴,仍由各地税务部门依照有关税收法规进行。
外国企业税务登记证的年度验证工作,仍由各地税务部门根据工作情况自行安排布置,但在时间上应与外商投资企业的年度验证时间相一致。
二、各地税务部门要充分重视联合年检工作,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贯彻通知精神,切实做好联合年检的各项宣传准备工作。
三、各地税务部门在联合年检中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注意勾通情况,交换信息;对联合年检资料要及时汇总,研究分析;要通过联合年检,进一步提高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综合控管。
四、各级税务部门收到外商投资企业的年检报告后,应依据有关规定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税务登记证情况进行审核。经审核合格的,应在其税务登记证副本上加盖验讫章,不合格的,暂不加盖验讫章,并将企业存在的问题及时通知参加联合年检的其他部门。
对验证不合格的企业应限期令其改正,并按征管法的有关规定给予处罚。企业在限期内改正并经审核合格的,税务机关应在税务登记证副本上加盖验讫章。
五、鉴于1996年下半年,对外商投资企业已统一换发了税务登记证件,为简化手续,避免重复工作,凡在1996年度统一换领了税务登记证件的外商投资企业,在1997年度的验证中,可仅提供年检报告书和税务登记证副本。税务部门可根据换发税务登记证时的有关资料审核
验证。
六、联合年检结束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应对税务登记证年检情况进行总结,总结报告连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税务登记证验证情况汇总表》(附后)于每年联合年检结束后一个月内上报总局。

附件: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税务登记验证情况汇总表

编报单位: 验证年度:
-----------------------------------------
| 项目| | | 其 中 | | |
|投 |税务登记|实际验证|----------|未通过联合| 备 注 |
| 资 | 户数 | 户数 | 验证 | 验证暂 |年检户数 | |
| 方 | | | | | | |
| 式 | | |合格户数|不合格户数| | |
|------|----|----|----|-----|-----|-----|
| | | | | | | |
|中外合资企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外合作企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外商独资企业| | | | | | |
| | | | | | | |
|------|----|----|----|-----|-----|-----|
|外国企业常驻| | | | | | |
| | | | | | | |
| 代表机构 | | | | | | |
|------|----|----|----|-----|-----|-----|
|外国企业 | | | | | | |
|其他营业 | | | | | | |
|机构、场所 | | | | | | |
|------|----|----|----|-----|-----|-----|
| | | | | | | |
| 合计 | | | | | | |
| | | | | | | |
-----------------------------------------
局长: 处(科、股)长: 复核: 制表: 报送时间:








1997年1月3日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结合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的几项规定》的补充规定

陕西省人民政府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结合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的几项规定》的补充规定
陕西省人民政府



《国务院关于结合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的几项规定》已印发各地。现结合我省情况,作如下补充规定,请与国务院的规定一并贯彻执行。
一、所有工业企业及其主管部门在编制技术改造规划时,必须吸收本单位主管环保的人员参加,并将防治工业污染纳入技术改造规划。
二、属于限额(总投资一千万元)以上的技术改造项目,在编报计划任务书时,必须提出对环境影响的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报内容和审批权限,按《基本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的规定办理。
三、属于限额以下的有污染的技术改造项目,企业必须提出防治污染的措施,对环境效益进行充分的论证,并附《技术改造项目环境效益报告》。否则,不得批准,环境效益报告的主要内容是:
1、现行工艺生产单位产品或单位产值的原料、能源消耗数量,企业三废排放数量,噪音超标数值,以及对环境的污染危害等情况;
2、技术改造后原材料品种及消耗数量的变化,产品产量变化,与改造前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对比说明;
3、对现有生产装置进行技术改造措施中的防治污染措施及工艺流程。
四、整顿企业,要把搞好环境管理、防治污染列为验收的条件之一。验收时,要有上级环保部门参加。达不到要求的,不能验收。
1、有健全的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制,有专职机构或专人管理环境保护工作;
2、有规划、有措施,积极治理污染,环境效益显著;
3、在扩建和进行技术改造时,能严格执行“三同时”的规定。
五、各地、市经委和省级各厅、局,要经常了解并掌握本地区、本部门技术改造的动态,检查在技术改造中执行国务院规定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注意总结交流防治工业污染的经验。




1983年7月15日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